老木匠的木道匠心
54年堅守傳統技藝,所制仿古家具遠銷國外
街道邊有人在修凳子,一個錘子幾顆釘子,“咚咚咚”,壞了的桌椅就修好了。75歲陳佑全每每看到這種場景,總是暗自嘆氣,默默離開。作為一個木匠世家傳承下來的老木匠,堅守了54年傳統技藝,他向來認為有榫有卯方為“木”道,涂膠水、釘釘子的木器很快就會壞掉。
“榫卯”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采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。凸出部分叫榫(或榫頭);凹進部分叫卯(或榫眼、榫槽),遵循木質纖維的特點制定最恰當的榫卯,這是古代中國建筑、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,也是一代代老木匠們,最希望傳承下去的“道”。
【聲名遠播】老木匠的仿古家具遠銷國外
沿永安鎮督正村前往大安村必走的一條公路叫豐秀路,路兩旁都是前店后坊的家具廠,機器的轟隆聲里隱藏著一戶農家,陳佑全就住這里。他自家的家具都是他親手做的,不用鐵釘不用螺絲,全用榫接,純手工復古雕花家具。
陳佑全在自家有個木工間,地上都是刨花,桌面都是木屑,滿室木香襲人,他正在里頭做一套樟木椅。已完成了一把搖椅、一對圈椅,還準備做一個茶幾。遵照最傳統的木藝進行仿古,扶手上都雕刻著花紋,椅背上分別雕刻有“福祿”“雙全”二字。
陳老很會做仿古家具,老人說,仿古家具做得好,實際上就是把一套作品的形、神、韻結合起來。做家具有一套嚴格的標準,祖輩如何花時間,他就如何花時間。先將架子搭建好,大小、比例適中,符合人體工程學,隨后是各種工具的細細打磨,將一塊木板變成一塊柜門,然后是裝柜,前前后后,仔仔細細地觀察,等到榫卯契合沒有一點破綻時,再將其全部拆下來,再在木板上畫龍畫鳳畫花畫鳥,一點點雕刻打磨。等雕刻完畢,再將柜門木門重新安裝。這一整套流程下來,一整套仿古家具有時需要幾個月甚至一整年的時間打造。
老人說,有的人圖快,圖便利,做的仿古家具就是一種“拼接”,比例不對,神韻不對,整個質量更是不對。什么東西都可以快,但是木工,就得慢工出細活!原來時間就是在一層層的刨花、一聲聲的敲打中流逝,凝結的作品才能這樣氣韻十足,經久耐用。
老人的名氣非常大,他年輕時也曾在長沙、廣州、蘇州、武漢等地方闖蕩,每留一件作品都讓他的口碑更上一層樓。一位長沙家具老板曾相中他的手藝,無奈找不到他,以后每年他都在同行各位朋友中打聽,最后找到陳佑全時已經過了七年!這份執著和肯定讓陳佑全非常感動,最后在其公司名下專門定制高檔家具。老人做的仿古家具還遠銷到了俄羅斯、美國等國家和地區,最昂貴一套賣出了七八十萬。
【手藝精純】幾十年做木工從不用螺絲鐵釘
據悉一套實木家具,如果是好木料,可以用上好多年,甚至傳承幾代人,當然還得有一位好木匠。真正的純手工、全榫卯工藝家具沒有一顆螺絲和鐵釘,全靠木匠根據實木性質制訂出木榫頭或者竹榫頭,但是其契合程度是任何螺絲和鐵釘都比不了。榫卯,這就是木匠和木工的區別了。
“手工接榫和機械接榫有很大區別:手工接榫,榫長有15公分,機械接榫只有10毫米,不牢固?!崩先苏f。他曾經去廣東家具廠打過工,對手工和機械的區別了然于胸。榫卯的本質是遵循木質纖維的特點,根據家具的造型,從力學上考慮每根木頭所受的承受力,從而找到最佳連接方案。比如有用于兩塊平板直角相接的燕尾榫、束腰結構必用的抱肩榫,還有三根木材連接時使三面看起來都是45度角、極為精美的粽角榫。家具連接處應該用什么榫,有經驗的老木匠一看就知道。但若依賴于機器,現代的設備及技術,恐怕只是做一些簡單的一兩次出型的圓角榫。
陳佑全20歲那年,第一次做出了一臺老式彈棉花機,一次成功。正式出道后他做了大量木工,有農具,有家具,有各種訂制、特制等木具。有當地老人評價陳佑全年輕時做過水車、風車,結構非常復雜,全部榫卯,沒有一顆釘子!讓人嘆為觀止。
老人介紹,傳統木工一般分三類,造房子的粗木工,也叫大木匠;做家具的細木工,也叫小木匠;箍桶做盆叫桶匠,也叫圓木匠。俗話說大木匠的斧,小木匠的鋸,講的是不同類木匠的基本功。小木匠的門窗、家具制作講究榫卯正確、拼縫嚴密,亦是業內評手藝的標準。
講述
一輩子堅守只愿技藝能傳承
精美的工藝來自精準的手藝,精準的手藝還需精細的工具做輔佐。陳佑全的工作間里里外外堆積著各種工具,有刨子、鑿子、鋸子、刻刀等等,還有彈墨畫線的工具,其中最多的鑿子,長長短短有上百個,其次是刨子,大大小小有幾十個。
陽光從窗戶透進工作間,刨花泛著金黃。這讓老人想起了他的父親。陳佑全的父親陳金山是永安有名的木匠,擅長雕刻,他12歲就去長沙拜師,苦學技藝,其一手雕龍畫活靈活現,是那個時代非常有名的手藝人。
陳佑全四兄弟都繼承了父親的衣缽,做了一輩子木匠手藝人,如今其名下子女也從事著這一行,堪稱木匠世家。
但是上世紀90年代開始起,農村興起建房熱,人們已經不請師傅到家里做家具了,因為鎮上已經有了價廉物美的廣式家具店。家具的式樣新潮,席夢思彈簧床取代了老式實木床,大組合柜變成矮腳柜因為要放電視機和音響,后來更有真皮沙發、玻璃茶幾等新式材料的家具,取代了傳統家具。傳統的木匠技藝也已經慢慢不被人想起。
20多年前陳金山去世,陳佑全回憶起父親唏噓不已,想來,父親的晚年是有些孤寂的,正好見證了傳統木藝的消退。這種失落陳佑全也經歷過——名下有不少人跟他學手藝,也曾真心拜過師,但終究是周期長耐不了煩,有始無終。
如今陳佑全也來到了晚年,但比其父幸運的是,他看到傳統木藝在如今時代又有了欣欣向榮的勁頭,仿古家具的興起、仿古手藝的珍貴也讓傳統木藝有了發揮的空間。
“像長沙老板堅持7年找我,就值得一種老手藝繼續堅守、傳承?!崩先苏f,這不正是人們對匠人最真摯的接納和歡迎嗎?